杨风-人口社会学授课计划(2016)

作者:发布时间:2016-11-02浏览次数:

授 课 计 划

2016 — 2017学年 第一学期

学 院: 太阳集团电子游戏官网

课程名称: 人口社会学

课程编码: 23408101

课程类别: 专业任选课

计划学时/实际学时:32/ 36 (理论:32 实验: )

学 分: 2分

授课时间: 1—18周

授课地点: 4J102

教 学 班: 社工1301

授课教师: 杨风

填报日期: 2016年8月27日

人口社会学课程授课计划

一、课程内容简介与教学目的

(一)课程内容的简单介绍和描述

《人口社会学》课程是社会工作专业选修课。人口社会学是研究人口发展与社会变迁的关系及其相互影响的学科。本课程选用人口社会学是社会学和人口学两者相互交融的边缘学科,是社会学的分支学科,也是人口学的分支学科。本书共分四大编:第一编绪论讲授了人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介绍了人口社会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第二编讲授了生育制度、死亡制度、人口迁移、人口转变。第三编讲授了人口年龄、性别结构、社会分层和贫困人口、婚姻家庭结构。第四编讲授了人口和社会变迁,人口和可持续发展,人口政策和计划生育,人口质量。

(二)课程目标和教学目的说明

以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为宗旨。注重长时段分析人口社会问题, 加深学生对人口社会学中的诸多问题的认识,以及对当今研究人口社会问题重要性的认识。使学生基本了解人口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主要领域和常用分析方法。通过结合中国社会人口现象,进行专题性的讲解,分析人口的出生、死亡和迁移过程,分析人口结构所具有的社会特点,分析人口变迁和社会变迁,使学生对人口变化的规律性以及社会诸因素与人口诸方面的互动关系有所认识。

二、课程要求及教学活动项目

(一)课程要求:

课程的主要任务:课程论文(1篇);课堂发言

(二)教学活动项目及学时分配:

理论教学 32学时

三、成绩考核

考核方式为考查

成绩由平时成绩和论文成绩两部分组成。

(一)平时成绩由出勤成绩与课堂发言成绩组成;

(二) 最终成绩由平时成绩与论文成绩组成,其中: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

四、教材及参考资料

教材:

佟新:《人口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4版。

参考文献:

1.汤兆云:《人口社会学》,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胡伟略:《人口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3.张桂蓉:《人口社会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王树新:《人口社会学》,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年版。

5.马寅初:《新人口论》,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6.裘德·马特拉斯:《人口社会学导论》,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7.粱在:《人口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8.李竞能:《人口理论新编》,中国人口出版社,2001年版。

9.[美]波普诺 著,李强 等译:《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参考网站:

中国社会学网:http://www.sociology2010.cass.cn

五、教师联系方式及答疑要求

邮箱:stu_yangf@ujn.edu.cn

QQ:410485199

答疑时间:集中答疑时间为第18周周二

答疑地点: 3J系办公室

六、课程教学计划安排及策略

第1-2周

学时:4

授课内容:

第一章 人口社会学简介

第一节 人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

第二节 人口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目的要求:掌握人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了解人口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

第3-4周

学时:4

授课内容:

第二章 中外人口社会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节 国外人口社会学思想

第二节 中国人口社会学思想和人口理论

目的要求:了解国内外人口思想史和人口理论的发展状况;了解人口社会学的形成和发展;熟悉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内容;熟悉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人口思想;了解马寅初的人口思想。

第三章 生育制度

第一节 生育模式与生育制度分析

第二节 中国生育模式研究

目的要求:掌握生育率的基本概念;熟悉各种生育率的计算方法;了解各个时代的生育模式特点及其决定因素,尤其是现代发展中国家的生育模式;掌握生育制度的分析框架。

授课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其他说明:课后阅读相关资料

第5-6周

学时:4

授课内容:

第四章 死亡制度

第一节 死亡模式与死亡率分析

第二节 中国死亡模式的研究

目的要求:掌握死亡制度的定义,熟悉死亡制度的各种测量方法;掌握死亡制度的分析框架,了解各个时代的死亡模式,尤其是我国目前的死亡模式;掌握死亡率的差异分析指标;掌握死因社会学的分类,了解当今社会的死因分布特点。

授课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其他说明:课后阅读相关资料

第7-8周

学时:4

授课内容:

第五章 人口迁移

第一节 人口迁移的概念和理论

第二节 中国的人口迁移及其研究

目的要求:掌握人口迁移的基本概念;了解国内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状况;掌握人口迁移的分析框架。

第六章 人口转变

第一节 人口转变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第二节 中国的人口转变

目的要求:掌握人口再生产模式的定义以及人口再生产的三种模式;掌握人口转变的基本知识,熟悉人口转变的划分方法;了解导致人口转变的主要原因,了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转变的特点,尤其是我国人口转变的特点;了解人口转变的分析过程和相关理论。

授课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其他说明:课后阅读相关资料

第9-10周

学时:4

授课内容:

第七章 人口年龄结构

第一节 人口年龄结构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第二节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研究

目的要求:掌握人口年龄结构的基本概念;熟悉人口年龄结构分析的内容;掌握人口老龄化的概念,理解人口老龄化所引发的社会问题。

授课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其他说明:课后阅读相关资料

第11-12周

学时:4

授课内容:

第八章 人口性别结构

第一节 人口性别结构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第二节 中国人口性别结构状况

目的要求:熟悉性别社会差异的表现形态;掌握人口性别结构的基本概念;熟悉人口性别结构分析的内容。

第九章 社会分层和贫困人口

第一节 社会分层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第二节 中国社会分层与贫困人口问题

目的要求:掌握社会分层的基本概念;了解人口职业结构与收入结构的分类状况;掌握贫困人口的概念,熟悉贫困人口的种类及相关特征。

授课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其他说明:课后阅读相关资料

第13-14周

学时:4

授课内容:

第十章 人口的婚姻家庭结构

第一节 人口婚姻家庭结构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第二节 中国的婚姻家庭结构

目的要求:掌握婚姻与婚姻制度的概念;熟悉婚姻的测量指标,了解各国人口的婚姻结构状况;掌握家庭、家庭结构、家庭制度的概念,了解家庭生命周期的相关知识。

第十一章 人口的空间结构和城市化

第一节 人口分布和城市化

第二节 中国的人口分布和城市化

目的要求:掌握人口分析的基本概念,熟悉人口分布的测量指标和影响因素;了解世界人口分布和中国人口分布的特点,认识我国人口城市化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授课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其他说明:课后阅读相关资料

第15-16周

学时:4

授课内容:

第十二章 人口和社会变迁

第一节 社会变迁和人口增长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第二节 中国人口与中国社会

目的要求:了解中国人口变迁的特点;掌握社会变迁的概念,了解人口增长与社会变迁的关系以及相关的理论;了解未来人口发展的相关理论。

第十三章 人口和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人口和环境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中国人口和生态系统

目的要求:掌握生态系统的概念,熟悉生态系统与人口的关系;了解中国的资源和人口状况,熟悉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授课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其他说明:课后阅读相关资料

第17-18周

学时:4

授课内容:

第十四章 人口政策和计划生育

第一节 人口政策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第二节 中国的计划生育

目的要求:掌握人口政策的基本概念,了解人口政策的种类、制定及运作机制;掌握家庭计划和计划生育的概念;掌握生殖健康的概念,熟悉其表现形式和相关测量指标;了解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发展演变过程。

第十五章 人口质量

第一节 人口质量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第二节 中国的人口质量

目的要求:掌握人口质量的概念,熟悉人口质量的特点,测量指标;了解人口质量与数量的关系,熟悉中国的优生计划。

授课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其他说明:课后阅读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