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宝爱-当代社会问题(通识核心)授课计划

作者:发布时间:2016-11-02浏览次数:

授 课 计 划

2016— 2017学年 第一学期

学 院:太阳集团电子游戏官网

课程名称:当代社会问题

课程编码:9922302C

课程类别:通识核心课

计划学时/实际学时:32/32(理论:32 实验:0)

学 分:2

授课时间:周三9-11节;周日1-3节

授课地点:11J2302,明水校区3-313

教 学 班:全校

授课教师: 赵宝爱等

填报日期: 2016年8月27日

当代社会问题课程授课计划

一、课程内容简介与教学目的

(一)课程内容的简单介绍和描述:该课程紧密结合案例依次探讨什么是社会问题;社会问题的界定过程;与社会热点的异同;社会性别与性别歧视问题;婚姻家庭问题;贫困问题;老年人问题;失业问题及越轨群体社会问题等。剖析社会问题产生原因、表征、发展态势,探寻社会良性发展的治理对策。

(二)课程目标和教学目的说明:本课程主要介绍当代社会中国社会问题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等。主要掌握社会问题的基本概念、社会问题的界定过程和基本特征,社会问题分析的基本理论视角,了解具体的社会问题领域诸如社会贫困问题、社会性别问题、婚姻家庭问题、老年人社会问题、失业和就业问题等的成因、表征与态势。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进一步掌握对当代社会问题的分析框架、一般方法和基本范畴,懂得解决中国社会问题的艰难性、过程性和规律性,能够具有问题意识与问题敏感,进而变得更加理智与成熟。

二、课程要求及教学活动项目

(一)课程要求

1.知识性学习:能够了解并掌握社会问题的概念、基本特征和基本理论及方法以及某些社会问题领域等;

2.能力性发展: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方法和理论等分析当代中国的社会问题以及社会问题发生的原因;

3.思想性教育: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更加客观、理性、成熟地看待和分析中国的社会问题。

(二)教学活动项目及学时分配

本课程共有计划学时30学时,其中,理论教学、案例分析与讨论等27学时;课堂集中考试3学时。课外作业、课外自学等不占学时。

三、成绩考核

本课程满分100分,分别由平时成绩、期末考查(大作业)成绩等两方面构成。其中,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期末考查(大作业)成绩占总成绩的70%。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都分别按照百分制计算。

(一)平时成绩:主要包括课堂表现、学习情况、出勤情况。各项目的组成权重分别为0.3;0.3;0.4等。

(二)期末考试形式:开卷、笔试。

(三)最终成绩组成说明:平时成绩*0.3+期末成绩*0.7即是本课程的最终成绩。

四、教材及参考资料

(一)教材

朱力:《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二)参考资料

1.[美]J•M•卡龙:《社会问题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2.李培林:社会冲突与阶级意识:当代中国社会矛盾问题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3.尚重生:当代中国社会问题透视(21世纪高等学校通识教育系列教材),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

4.樊新民:当代中国社会问题,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

5.李强:城市化进程中的重大社会问题及其对策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

6.何雪松:社会问题导论:以转型为视角,华东理工大学,2007年。

五、教师联系方式及答疑要求

平时随堂答疑,课后邮件或电话联系。

六、课程教学计划安排及策略

第4-5周

学时:6

授课内容:第一章 当代社会问题概述

第一节 社会问题的界定

第二节 社会问题的界定过程

第三节 研究社会问题的基本理论

目的要求:主要了解并理解社会问题的含义、社会问题的界定过程,掌握分析社会问题的基本理论。

授课方式:结合案例课堂讲授为主,辅以相关的影像资料,采用多媒体授课形式。

其它说明:作业或自学。

第6周

学时:1

授课内容:第二章 社会问题的特征与类型

第一节 社会问题的特征

第二节 社会问题的类型

第三节 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

目的要求:了解并掌握社会问题的普遍性、特殊性、民族性,理解社会问题的类型,掌握社会规范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地位和作用。

授课方式:结合案例课堂讲授为主,辅以相关的影像资料,采用多媒体授课形式。

其它说明:作业或自学。

第6-7周

学时:5

授课内容:第三章 社会问题产生的背景

第一节 如何看待社会问题

第二节 中国社会问题产生的背景

第三节 中国社会的转型和社会问题

目的要求:了解社会转型的含义和社会问题的表现,理解社会问题的客观性;掌握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社会问题产生的背景与社会问题的类型。

授课方式:结合案例课堂讲授为主,辅以相关的影像资料,采用多媒体授课形式。

其它说明:作业或自学。

第8周

学时:1.5

授课内容:第四章 社会问题研究方法论

第一节 透视性观点

第二节 整体性观点

第三节 群体性观点

第四节 客观性观点

目的要求:了解并掌握研究社会问题的基本方法论以及方法等。

授课方式:结合案例课堂讲授为主,辅以相关的影像资料,采用多媒体授课形式。

其它说明:作业或自学。

第8周

学时:1.5

授课内容:第五章 社会问题研究方法

第一节 收集信息资料的方法

第二节 分析资料的方法

第三节 社会问题研究的功能

目的要求:了解并掌握社会问题研究的基本方法。

授课方式:结合案例课堂讲授为主,辅以相关的影像资料,采用多媒体授课形式。

其它说明:作业或自学。

第9周

学时:3

授课内容:第六章 社会性别和歧视问题

第一节 相关概念

第二节 社会性别歧视的理论

第三节 社会性别歧视的表现

第四节 反社会性别歧视的措施

目的要求:了解性别歧视的涵义;理解性别歧视形成和表现等,彩礼、小三话语下的性别歧视;掌握性别歧视的理论以及反性别歧视的措施等,能够分析政府政策对性别平等的影响(以计划生育为例)。

授课方式:结合案例课堂讲授为主,辅以相关的影像资料,采用多媒体授课形式。

其它说明:作业或自学。

第10周

学时:3

授课内容:第七章 婚姻家庭问题

第一节 婚姻家庭概述

第二节 离婚问题

第三节 家庭暴力问题

目的要求:了解婚姻家庭的状况、离婚的问题以及家庭暴力问题;理解中国当代婚姻家庭的变迁,计划生育政策对家庭关系尤其是代际关系的影响,掌握家庭暴力以及白丝带运动的有关内容。

授课方式:结合案例课堂讲授为主,辅以相关的影像资料,采用多媒体授课形式。

其它说明:作业或自学。

第11周

学时:3

授课内容:第八章 贫困问题

第一节 贫困的概念及类型

第二节 贫困问题的基本理论

第三节 城乡贫困状况及原因

第四节 反贫困措施

目的要求:主要了解贫困的概念和类型、中国大陆城乡贫困的现状及原因;理解贫困问题和低保制度中的排斥理念;掌握分析贫困问题的理论。

授课方式:结合案例课堂讲授为主,辅以相关的影像资料,采用多媒体授课形式。

其它说明:作业或自学。

第12周

学时:3

授课内容:第九章 失业和就业问题

第一节 失业问题

第二节 就业问题

目的要求:了解失业的概念和类型,当前世界的失业和就业状况;理解新失业群体的状况;掌握大学生毕业失业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当前就业的措施、对策等。

授课方式:结合案例课堂讲授为主,辅以相关的影像资料,采用多媒体授课形式。

其它说明:作业或自学。

第13周

学时:3

授课内容:第十章 老年人问题

第一节 老年人问题的涵义和实质

第二节 老年人问题的理论

第三节 老年人问题的表现和措施

目的要求:了解当前老年人问题的内涵和表现,理解七个“老有”问题,掌握当代尊老文化的现代转换以及老年人积极社会角色的塑造。

授课方式:结合案例课堂讲授为主,辅以相关的影像资料,采用多媒体授课形式。

其它说明:作业或自学。

第14周

学时:2

授课内容:答疑及随堂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