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张荣-社会工作概论教学大纲

作者:发布时间:2016-05-26浏览次数:

《社会工作概论》教学大纲

Introduction to Social Work

课程编码:23A08002 学分:3.0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计划学时:48 其中讲课:48 实验或实践:0 上机:0

适用专业:社会工作

推荐教材:

于晶利:《社会工作概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年

参考书目:

1.李迎生:《社会工作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2.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初步了解社会工作的相关理论知识及工作方法,内容包括社会工作的概念定义、历史发展、价值理念、福利政策、基本理论、工作方法等,同时借助案例教学、课堂讨论等方式,使学生更进一步将学到的知识与现实社会中的社会现象结合,能够从社会工作专业视角对其开展分析。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掌握社会工作的概念内涵、历史发展脉络;了解社会工作的相关理论知识;掌握社会工作的工作方法;进而运用社会工作实务方法开展对实践问题的分析。

课程的基本要求

1.要求学生对社会工作的概念内涵、社会工作的产生及发展历史、国内外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现状等有一个初步了解。

2.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社会工作专业的基础理论,并且理论结合现实,能够应用相关理论对现实社会中的某些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进行专业分析。

3.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社会工作专业的工作方法,包括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等,同时,能够独立针对案例,撰写案例分析报告。

各章节授课内容、教学方法及学时分配建议(含课内实验)

第一章 社会工作概述 建议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 使学生掌握“社会工作”的概念界定、构成要素,了解社会保障、社会福利与社会工作的异同,熟悉社会工作的学科性质、社会工作的主体和对象、社会工作的过程与领域、社会工作的目标与功能。要求学生掌握该章的重要概念、知识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社会工作的概念内涵、社会工作的目标与功能。

[授 课 方 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工作

一、社会工作的内涵

二、社会工作的定义

三、社会工作的构成要素

四、社会保障、社会福利与社会工作

五、社会工作的特点

第二节 社会工作的学科性质

一、社会工作是一门综合性应用社会科学

二、社会工作的学科性质

三、社会工作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第三节 社会工作的主体与对象

一、社会工作的主体

二、社会工作的对象

第四节 社会工作的过程与领域

一、社会工作的过程

二、社会工作的领域

第五节 社会工作的目标与功能

一、社会工作的目标

二、社会工作的功能

第二章 社会工作的产生和发展 建议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了解社会工作专业的历史发展背景,掌握社会工作产生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历史事件,对社会工作的纵向历史发展过程有一个了解和认知。要求学生了解,并掌握部分重要内容。

[教学重点与难点]社会工作的专业化过程。

[授 课 方 法] 课堂讲授为主,辅以课堂讨论和课后自学,采用多媒体授课形式。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欧美国家早期社会工作的起源与实践

一、欧美国家早期社会工作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欧美国家的早期社会工作实践

第二节 专业社会工作的产生与发展

一、社会工作作为一门专业的依据

二、专业社会工作的起源及发展

第三节 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状况

一、我国古代的社会福利思想及社会救助措施

二、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社会工作

三、20世纪50-70年代的社会工作

四、现代中国内地社会工作的发展

五、港台地区社会工作的发展

六、中国社会工作的未来发展

第三章 社会福利制度 建议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的主要教学目的是让学生熟悉社会福利制度与社会工作的关系,要求学生领会。

[教学重点与难点]社会福利制度的含义、模式。

[授 课 方 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社会福利概述

一、社会福利的含义

二、社会福利的功能

三、社会福利的特征

第二节 社会福利制度、模式及社会服务

一、社会福利制度

二、社会福利模式

三、社会服务

第三节 社会福利制度与社会工作

一、社会福利制度与社会工作的关系

二、社会福利制度对社会工作的重要作用

三、社会工作对社会福利制度的重要作用

第四章 社会工作的价值与伦理 建议学时:8

[教学目的与要求] 使学生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社会工作的哲学基础,同时掌握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和专业伦理。要求学生对此部分内容重点掌握,并能够内化相关的专业价值理念。

[教学重点与难点]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和专业伦理。

[授 课 方 法] 课堂讲授为主,辅以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采用多媒体授课形式。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社会工作的哲学基础

一、哲学基础在社会工作中的重要性

二、社会工作的哲学基础

三、哲学取向的自我评估

第二节 社会工作价值

一、价值与价值观

二、社会工作价值

三、价值在社会工作中的历史演化

四、价值对社会工作的意义

第三节 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

一、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

二、西方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

三、中国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建构

第四节 社会工作的专业伦理

一、社会工作专业伦理

二、社会工作专业守则

三、社会工作专业伦理困境

第五章 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和知识体系 建议学时:8

[教学目的与要求] 使学生了解并熟悉社会工作的相关理论如心理学理论、社会学理论、社会工作理论等,同时了解社会工作的一般知识体系。要求学生对此部分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能够运用于对实际案例的分析。

[教学重点与难点]社会工作的相关理论和一般知识体系。

[授 课 方 法] 课堂讲授为主,辅以课堂讨论和课后自学,采用多媒体授课形式。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理论及其在社会工作中的意义

一、理论

二、理论与社会工作

第二节 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

一、精神分析理论

二、认知行为理论

三、人本主义理论

四、系统理论

五、女性主义理论

六、存在主义理论

七、心理社会理论

八、增能理论

第三节 社会工作知识体系的建构

一、社会工作知识体系的特性

二、社会工作知识体系的建构

第六章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建议学时:8

[教学目的与要求] 使学生了解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一般关系,理解人类行为的三个层面,结合青少年等特定人群,理解其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复杂互动关系。对于此部分内容,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一些重点、难点内容能够掌握。

[教学重点与难点]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复杂互动关系。

[授 课 方 法] 课堂讲授为主,辅以课堂讨论和课后自学,采用多媒体授课形式。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人类行为

一、人类行为的含义

二、人类行为的类型

三、人类行为的特点

四、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

第二节 社会环境

一、社会环境的含义和特点

二、社会环境的主要构成因素

三、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的关系

第三节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基础

一、生理学层面

二、心理学层面

三、社会学层面

第四节 人生各阶段的主要特征及面临的问题

一、儿童期

二、青少年期

三、成年期

四、老年期

第七章 微观社会工作方法 建议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 使学生能够了解个案与小组工作的一般理念和程序,同时,掌握个案工作的基本原则,理解小组工作的阶段。要求学生重点掌握此部分内容,并能运用于专业实践。

[教学重点与难点]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的程序及工作方法。

[授 课 方 法] 课堂讲授为主,辅以课堂讨论和实务模拟,采用多媒体授课形式。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个案工作

一、个案工作的含义与历史发展

二、个案工作方法的过程

三、个案工作的主要模式

四、个案工作实施的原则与技巧

第二节 小组工作

一、小组工作的含义与历史发展

二、小组工作的过程与模式

三、小组工作的基本原则与技巧

第八章 宏观社会工作方法 建议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 使学生掌握社区工作的含义、社区工作的原则和过程模式,了解社会工作行政、社会政策的概念和一般程序。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社区工作、社会工作行政、社会政策等工作方法,并能运用于实践。

[教学重点与难点]社区工作的过程模式。

[授 课 方 法] 课堂讲授为主,辅以课堂讨论,采用多媒体授课形式。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社区工作

一、社区工作的含义与历史发展

二、社区工作的过程

三、社区工作的模式

四、社区工作的基本原则与技巧

第二节 社会工作行政

一、社会工作行政的含义与历史发展

二、社会工作行政的基本内容

三、社会工作行政的实施与功能

第三节 社会政策

一、社会政策的含义

二、社会政策制定的理念与价值

三、中国社会政策的现状

第九章 社会工作实习与督导 建议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 使学生了解社会工作实习的含义、发展历史、意义、工作模式、具体过程;了解社会工作督导的含义、发展历史、功能、目标、内容、督导方式等。要求学生了解。

[教学重点与难点]社会工作实习的内容与过程。

[授 课 方 法] 课堂讲授为主,辅以课堂讨论,采用多媒体授课形式。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社会工作实习

一、社会工作实习的含义及历史

二、社会工作实习的意义

三、社会工作实习的形式与模式

四、社会工作实习的过程

第二节 社会工作督导

一、社会工作督导的含义及历史

二、社会工作督导的功能与目标

三、社会工作督导的内容

四、社会工作督导的方式

第十章 社会工作研究 建议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 使学生了解社会工作研究的含义,领会社会工作研究的基本逻辑与过程,熟悉社会工作研究的类型。

[教学重点与难点]社会工作研究的基本逻辑与过程。

[授 课 方 法] 课堂讲授为主,辅以课堂讨论,采用多媒体授课形式。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定义、特点、意义和伦理

一、什么是社会工作研究

二、社会工作研究的特点

三、社会工作研究的意义

四、社会工作研究的伦理

第二节 研究逻辑与一般过程

一、研究逻辑

二、研究程序

第三节 社会工作研究的方法

一、个案研究

二、民族志研究

三、扎根理论

四、口述史

五、实验法

六、行动研究法

七、评估研究法

撰稿人:张荣 审核人:赵宝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