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农村社会工作教学大纲

作者:发布时间:2016-05-26浏览次数:

《农村社会工作》教学大纲

Rural Social Work

课程编码:23A08102 学分:2.0 课程类别: 专业任选课

计划学时:40 其中讲课:24 实验或实践:16 上机:0

适用专业:社会工作

推荐教材:

张和清:《农村社会工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参考书目:

1.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2.费孝通:《江村经济》,江苏人民出版社,1986年

3.曹锦清:《黄河边上的中国》,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

4.民政部社会工作司:《农村社会工作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2011年

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

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专项能力,能够根据社会历史分析问题、给出需求界定,整合思考农村社会工作的介入模式。

教学任务:结合个案、小组、社区、社工行政等专业方法和基本理论,探索和总结本土情境中的农村社会工作的主体内容,包括预估、计划、执行、评估等内容,创造出适合本土特色的农村社会工作情境模式。

课程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在先修课程社会学概论学习的基础上,应用社会学的基本原理与理论透视农村领域的各种社会现象。学生应将所学知识与相应领域的现实相联系、相结合,在课堂上、课堂下自主地增进发现、描述、解决农村社会问题的能力。

各章节授课内容、教学方法及学时分配建议(含课内实验)

第一讲 绪论 建议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明确农村社会工作的讲授框架和学习意义,明确本课程学习的方式以及要在课下进行的准备工作。

[教学重点与难点] 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农村社会学的界定及研究对象。

[授 课 方 法] 课堂讲授为主。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农村社会工作概述

一、农村社会工作的基本界定

二、农村社会工作的起源与发展

三、农村社会工作的研究对象和基本内容

第二节 农村社会工作的国内外发展状况

一、农村的基本历史脉络和现状

二、国外农村社会工作的历史与发展

三、国内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现状

第二讲 中国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简史及乡村建设运动 建议学时:6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讲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包括所做的社会调查和主要著述,把握乡村建设运动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借鉴历史上乡村建设的模式和有效性。同时在掌握一定文献知识的基础上,了解进入特定服务群体的基本技巧和注意事项。

[教学重点与难点] 中国早期农村社会工作的主要工作模式和路径,乡村建设主要模式。

[授 课 方 法] 课堂讲授与讨论结合。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中国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

一、中国古代农村社会工作简介

二、近代以来中国农村社工的发展

第二节 乡村建设运动

一、乡村建设运动的背景

二、乡村建设运动的兴起

三、邹平模式

四、定县模式

第三讲 农村社区研究主要范式与中国农民 建议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农民”一词的学术定义和实践定义,把握农民在中国的特定含义及其形成原因,同时了解传统农民的特征和现代农民的特征及其发展过程。

[教学重点与难点]农民的多义性。

[授 课 方 法]课堂讲授为主。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农村社区的主要理论

一、施坚雅的理论

二、黄宗智的理论

三、弗里德曼理论

第二节 中国农民

一、农民的定义

二、对几个概念的解释

三、农民身份制的形成

第四讲 农村的人口与土地 建议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节的讲授和学习了解农村人口的现状、发展特点,掌握新中国农村土地政策演变,同时对涉及人地关系的理论进行把握。

[教学重点与难点] 农村的人地关系。

[授 课 方 法]课堂讲授为主。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农村人口特点与发展趋势

一、农村的人口基本现状

二、农村人口的特点

三、农村人口的发展趋势

第二节 农村人地关系

一、农村的土地制度

二、农村的人地关系

第五讲 农村参与式观察与社工介入专题 建议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 在了解了农民、农村、土地等基本要素的基础上,通过本章节的讲授和讨论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在农村进行社会工作的开展所具备的外在、内在的特点和条件。并激发学生开展对农村社区进行需求调查的方式方法的讨论。

[教学重点与难点]农村社区特点、农村社区社会工作介入的路径。

[授 课 方 法] 课堂讲授与讨论。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农村社区简介

一、农村社区的历史特点和现实特征

二、农村社区社会工作的介入难点

第二节 农村社区介入方法与路径

一、农村社区进行参与式观察的切入点

二、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社区的路径

第六讲 农村社会工作过程 建议学时:6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节的讲授和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农村社区开展社会工作的具体过程和区别与一般社会工作流程的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社会工作过程、差序格局。

[授 课 方 法] 课堂讲授及讨论。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农村社会工作过程

一、预估

二、计划

三、行动

四、结案

五、追踪与后续评估

第二节 差序格局理论

一、社会结构概念回顾

二、差序格局

三、差序格局理论运用

实践内容

第一阶段田野工作内容 建议学时:8

[教学目的与要求] 摸索进入农村的基本模式和方法技巧。要形成文字或者图像的资料。要求学生能够主动积极与服务对象接触并能分享感受。

[教学重点与难点] 接触的技巧与方法。

[授 课 方 法]室外田野工作。

[授 课 内 容]

本次课为课堂外的服务对象基本接触与介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所选择的服务对象的第一次联系。之后,建立在第一次联系基础上,从服务对象的需求出发,带着初步形成的访谈提纲进入服务对象家庭或者其他场所与服务对象进行继续交流。

第二阶段田野工作内容 建议学时:8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生共同分享第一阶段的田野成果,要求各小组同学能够从各自的分工角色阐述田野观察和结果,协调员、观察员以及具体行动者都要能够清晰表达田野观察以及自我感受。继续开展行动方案的策划与评估。

[教学重点与难点] 行动计划的制定与执行、评估。

[授 课 方 法]室外田野工作。

[授 课 内 容]

在分享第一阶段的田野工作成果的基础上,立足于服务对象需求需求,开展满足需求的行动方案的策划和制定。并讨论遇到的具体问题及解决办法。针对田野工作中存在的具体情况,进行相对应的专题讨论。

撰稿人:许淑华 审核人:赵宝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