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社会问题教学大纲

作者:发布时间:2016-05-26浏览次数:

《社会问题》教学大纲

Social Problems

课程编码:23A08014 学分:2.0 课程类别:专业任选课

计划学时:32 其中讲课:32 实验或实践:0 上机:0

适用专业:社会工作

推荐教材:

朱力:《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参考书目:

1.樊新民:《当代中国社会问题》,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

2.何雪松:《社会问题导论》,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年

3.何兆吉,季芳桐:《社会学视野下的当代中国问题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

4.向德平:《社会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

5.周建国:《社会转型与社会问题》,甘肃人民出版社,2008年

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对社会问题的基本概念、界定过程、基本特征,以及社会问题分析的基本理论视角的把握,提高学生分析具体社会问题(诸如人口问题、失业问题、贫困问题等的成因、表征与态势)的能力,并为学生从事相关学术研究和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打下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析社会问题的基本框架和一般方法,理解中国社会问题解决的艰难性和规律性,了解社会问题的形成原因和发展趋势及其与社会经济和社会制度变迁的关系。

课程的基本要求

1.正确认识本课程的性质、任务及研究对象,了解并掌握社会问题的基本概念、特征、理论及方法等主要知识体系。

2.通过课堂讲解与讨论,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方法和理论,分析当代中国的社会问题及社会问题发生的原因。

3.紧密联系实际,使学生能够更加客观、理性、成熟地看待和分析中国的社会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各章节授课内容、教学方法及学时分配建议(含课内实验)

第一章 社会问题概述 建议学时:3

[教学目的与要求]主要了解并理解社会问题的含义、社会问题的界定过程,理解运用社会问题的基本理论。

[教学重点与难点]界定社会问题的条件;社会问题与社会热点的区别,理解社会问题形成的基本理论。

[授 课 方 法]结合案例课堂讲授为主,辅以相关的影像资料,采用多媒体授课形式。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社会问题的界定

一、社会问题的内涵

二、构成社会问题的条件

第二节 社会问题的界定过程

一、社会问题的三个阶段

二、社会问题的界定过程

第三节 研究社会问题的基本理论

一、功能学派:社会病态论、文化堕距论、社会失范论

二、冲突学派:价值冲突论、群体冲突论

三、生物学解释:体质论、染色体论

四、标签理论

第二章 社会问题的特征与类型 建议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并掌握社会问题的普遍性、民族性、阶段性,了解社会问题的类型,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社会问题的特征、类型。

[授 课 方 法]结合案例课堂讲授为主,辅以相关的影像资料,采用多媒体授课形式。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社会问题的特征

一、社会问题的普遍性

二、社会问题的复杂性

三、社会问题的持久性

四、社会问题的历史性

五、社会问题的变异性

第二节 社会问题的类型

一、以社会问题的产生分类

二、以社会问题的内容、表现形式分类

三、以社会问题的影响及解决分类

第三节 解决社会问题的原则

一、规律性原则

二、规范性原则

三、公众性原则

四、效益性原则

五、进步性原则

第三章 社会问题产生的背景 建议学时:3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社会转型的含义和社会问题的表现,理解社会问题的客观性;掌握社会转型时期社会问题产生的背景与社会问题的类型。

[教学重点与难点]转型期社会结构的变迁,转型期社会问题的特点。

[授 课 方 法]结合案例课堂讲授为主,辅以相关的影像资料,采用多媒体授课形式。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中国社会问题产生的社会背景

一、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

二、从社会结构主体角度来理解社会转型

三、阶层结构的具体变化

四、当前我国社会分层结构变化的新趋势

五、影响社会分层结构变化的因素

第二节 转型期社会问题的凸显

一、转型期社会失范

二、转型期社会问题的类型

三、转型期社会问题的特征

第四章 社会问题研究方法 建议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从宏观上掌握研究社会问题的方法论和具体研究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整体性观点、群体性观点、收集资料方法的选择。

[授 课 方 法]结合案例课堂讲授为主,辅以相关的影像资料,采用多媒体授课形式。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社会问题研究方法论

一、社会问题研究的层次

二、社会问题研究的特点

三、社会问题研究的视角

第二节 社会问题研究的程序

一、确定社会问题

二、进行初步探索

三、提出研究假设

四、拟定研究设计

五、收集相关资料

六、分析研究结果

七、撰写研究报告

第三节 社会问题研究的具体方法

一、调查研究

二、实地研究

三、实验研究

四、文献研究

第五章 人口问题 建议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中国人口发展的趋势,现阶段中国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正确看待中国的人口老龄化现象,把握中国的生育文化与人口性别比的关系,以及影响流动人口融入流入地的因素。

[教学重点与难点]人口老龄化问题、性别比失衡问题、流动人口融入问题。

[授 课 方 法]结合案例课堂讲授为主,辅以相关的影像资料,采用多媒体授课形式。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人口问题概述

一、人口问题的理论分析

二、我国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

第二节 人口老龄化问题

一、人口老龄化概述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三、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社会影响

第三节 人口性别比失衡问题

一、人口性别比概述

二、我国人口性别比失衡的原因

三、我国人口性别比失衡的社会影响

第四节 流动人口问题

一、我国流动人口概述

二、当代我国流动人口的特点

三、我国流动人口的社会影响

第六章 失业问题 建议学时:3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失业的概念、失业率指标,掌握失业的类型、特点、社会影响,掌握凯恩斯主义的就业理论和失业治理的对策。

[教学重点与难点]失业产生的原因、社会影响、解决失业问题的对策。

[授 课 方 法]结合案例课堂讲授为主,辅以相关的影像资料,采用多媒体授课形式。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失业问题的内涵

一、失业及相关概念界定

二、失业的度量

三、失业的类型

第二节 失业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失业理论

二、古典经济学派的“充分就业”理论

三、凯恩斯主义的宏观失业理论

四、新古典综合学派的失业理论

五、新凯恩斯主义的失业理论

六、发展经济学的二元结构失业理论

第三节 失业问题的影响

一、失业的经济影响

二、失业的社会影响

第四节 失业问题的治理

一、发达国家的失业问题

二、发达国家失业治理的经验

三、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失业问题

第七章 贫困问题 建议学时:3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贫困的概念和类型、中国大陆城乡贫困的现状及原因;理解贫困问题和低保制度中的排斥理念;掌握分析贫困问题的理论及反贫困的措施。

[教学重点与难点]贫困的内涵,城乡贫困群体的贫困原因,反贫困措施。

[授 课 方 法]结合案例课堂讲授为主,辅以相关的影像资料,采用多媒体授课形式。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贫困的概念及类型

一、贫困的概念

二、贫困的特性

三、贫困的类型

四、贫困的测量

第二节 中国农村贫困问题

一、中国农村贫困现状

二、中国农村贫困的特点

三、中国农村贫困的成因

第三节 中国城市贫困问题

一、中国城市贫困现状

二、中国城市贫困的特点

三、中国城市贫困的成因

第四节 中国反贫困政策

一、中国农村反贫困政策

二、中国城市反贫困政策

第八章 犯罪问题 建议学时:3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毒品犯罪的特点、防治性犯罪的手段、黑社会组织犯罪产生的原因。

[教学重点与难点]毒品犯罪的特点、防治性犯罪的手段。

[授 课 方 法]结合案例课堂讲授为主,辅以相关的影像资料,采用多媒体授课形式。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毒品犯罪

一、毒品犯罪的现状

二、毒品犯罪的特点

三、毒品犯罪的根源

四、我国毒品犯罪的防治对策

第二节 性犯罪

一、性犯罪的界定

二、性犯罪的种类

三、性犯罪的原因

四、性犯罪的防控

第三节 黑社会组织犯罪

一、黑社会组织的概念和特征

二、黑社会组织的类型

三、黑社会组织产生的原因

四、黑社会组织犯罪的防治对策

第九章 生态环境问题 建议学时:3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生态环境问题的定义、全球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重点分析中国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的现状。

[教学重点与难点]中国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的现状。

[授 课 方 法]结合案例课堂讲授为主,辅以相关的影像资料,采用多媒体授课形式。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生态环境问题概述

一、生态环境问题的界定

二、生态环境问题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三、生态环境问题的理论解释

第二节 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与原因

一、国际背景中的生态环境问题

二、生态环境问题的文化根源

三、生态环境问题的社会根源

第三节 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及治理

一、我国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

二、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

三、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

四、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路径选择

第十章 弱势群体问题 建议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弱势群体的定义、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重点分析老年人问题、妇女问题和儿童问题等。

[教学重点与难点]弱势群体问题产生的原因及主要表现。

[授 课 方 法]结合案例课堂讲授为主,辅以相关的影像资料,采用多媒体授课形式。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弱势群体

一、弱势群体的界定

二、弱势群体的特点

三、弱势群体问题产生的原因

四、解决弱势群体问题的基本对策

第二节 老年人问题

一、老年人问题的主要表现

二、老年人问题产生的心理原因

三、解决老年人问题的基本对策

第三节 妇女问题

一、妇女问题的主要表现

二、妇女问题产生的原因

三、解决妇女问题的基本对策

第四节 儿童问题

一、儿童问题的主要表现

二、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

三、解决儿童问题的基本对策

复习与答疑 建议学时:2

撰稿人:王霞 审核人:赵宝爱